今天给各位分享陈镜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陈镜开的人物事迹...
今天给各位分享陈镜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在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之前,中国体育一直陷于寻求“零”的突破的苦闷中。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国虽历经坎坷获得邀请,却只赶上了奥运会的尾巴,成绩不如意在预料之中,中国更多把它当成一个外交场所,以求在政治上有所收获。
寻求突破的心情之迫切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迫切来源于两个证明自己的渴望:一是比过去做得更好,向旧制度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二是比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做得更好,以证明相对于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而在实际的操作上,这种渴望首先表现为一个精挑细选的过程。
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想在体育项目上百花齐放不太现实。加之有些项目比如大球类,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追赶非一日之功,于是,突破的重点就放在那些与国际差距较小的项目上,举重就是其中之一。
“举重可分为很多级别,在大级别上,我们因为先天的劣势,与国际上差距很大,但在小级别上,这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大到望尘莫及的地步。”中国第一批举重队员赵庆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国际组织里,代表中国的是中国台湾,新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经常被剥夺,“人家根本不跟我们比,”赵庆奎说。比赛不多又要出成绩,怎么办?不需要比赛就能出成绩的举重,于是进入体育官员的视野。
“我只要举起来这个重量,就说明我有这个能力,这种方式直观而有效。”赵庆奎说。
1955年3月,中国第一次举重测试赛在北京开锣。8位选手最终胜出,成为中国第一支举重集训队的队员。“每位入选的都是所在级别的一、二名,”当时以最轻量级别第一名成绩入选的薛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陈镜开。
陈镜开的入选一开始就得到众多伯乐们的保驾护航。这个1935年生于东莞石龙镇的小个子,自幼喜欢玩一种“拱石担”的游戏。
这种游戏在当时的香港颇为流行,由两块红石凿成的圆石饼,中间穿入一支柴棍,很像举重杠铃。与香港毗邻的东莞也有很多人玩,陈镜开玩这个很有天分。后来他被大哥陈枝送到广州华南联合大学附中就读,并在附近的谭氏健身院打杂,祖籍香港的谭文彪是该健身院的老板。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场运动会——八一运动会隆重举行,该运动会由军队主办,很多在运动会上崭露头角的运动员被留在军队,各个军区还在所辖区域内搜罗新的苗子,为下一届运动会储备人才。中南军区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找到相熟的谭文彪,希望能在健身院里有所发现,谭文彪向他推荐了陈镜开,不仅因为这个1.49米的小个子两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还因为他想为陈镜开找到一口饭吃——当时,全国的形势是老百姓的购买欲望全面释放,商品的增长根本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全国已于1953年和1954年对很多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饭量奇大的陈镜开根本吃不饱饭。
李启龙认为陈镜开是个可造之材,虽有足踝内翻的美中不足,还是将他招入麾下。
在1955年3月举行的全国举重测试赛中,只经过了短期训练的陈镜开没能给大家带来惊喜,他的挺举成绩只有95公斤,在所在的最轻量级所有选手中仅排名第七——这成绩无论如何也进不了总共只有八个名额的举重集训队。
但此时已经调入国家集训队任教练的李启龙认定了这块可塑之材,竭力举荐陈镜开并最终如愿——陈镜开后来跟队友一再谈起李启龙对自己的帮助。现在看来,中国第一个体育上的突破正是源于这种难得的前瞻性。
国内训练条件差得难以想象。据赵庆奎透露,当时偌大的北京,仅有两处可以训练的地方,一是解放军队的训练馆,不过是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改就的;还有是北京体育学院东门右首的篮球场,击剑、拳击、摔跤都在那练,“杠铃一砸下来,地上一个大坑”。
“最要命的是,没有教练指导”。这不仅导致损伤常有发生,成绩也几乎停滞不前。
而定于当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已经迫在眉睫,第二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也已经时日不远,去苏联学习在当时的背景下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苏联在当时代表了世界举重的最高水平。中国举重集训队被安排在著名的“迪纳摩”体育场看台底下进行训练,与举重队同赴苏联学习的,还有中国体操队。
去苏联之前,国家体委一位负责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敲打”这些队员,他说“你们一个人的花费,相当于在国内培养30个大学生。”赵庆奎理解这话的含义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成功的具体标准体现在后面这句话上:“你们回来,先要把国民党留下的纪录给我破了。”
为了这样的目标,队员们豁出去了。
“不怕流汗,不怕流血”成为所有队员的一句口头禅,“轻伤不下火线”成为滋润每一个队员的精神食粮。“伤了根本没有人去看,带伤训练是司空见惯的事。”赵庆奎说。
这种精神在这些人身上留下的痕迹是,基本上每个人都伤痕累累。赵庆奎现在腿部膝盖以下伸不直,薛德明现在腰不好,陈镜开则是一、四节腰椎各有一处骨裂,二、三节腰椎各有两处骨裂。
“现在想起来,当时太单纯了。”赵庆奎说。这种单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领导的耳濡目染,二是在国外所受的刺激。
“我们的领导、领队,很多是打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都是新中国的功臣。” 赵庆奎坦承当时的想法,“按说他们应该享受更好的条件,但事实上他们跟我们一样,住的也是国家队的小平房,跟工人一样,也没有几个钱。”
这种不搞特殊化的领导作风对队员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革命功臣都是这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跟国家要这个要那个?”赵庆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就是这些朴素的情感支撑着他们。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遭受的冷遇也一次次敲打着他们敏感的神经。“出去比赛,外国人用一种很奇怪的眼光看你,问从哪儿来的,说‘CHINA,‘CHINA?噢,就是那个留长辫子的地方’,当时的屈辱感非常强烈。”
高涨的情绪并没有对训练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甚至相反。“刚开始长进并不大,”赵庆奎说,“这儿撞一下,那儿撞一下,弄得浑身是伤,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得出的结论是,“人不是铁,饭也不是钢。”
“如果说有收获的话,就是一条路走到了尽头,发现走不通,才知道这条路里面有那么多问题,这对于后来人既是教训,也是经验。”
到了留学的后半程,在苏联教练的帮助下,训练终于走上正确的轨道,成绩也开始水涨船高。到4个多月的留苏生活结束时,陈镜开的挺举成绩,已经从原来的95公斤,提高到115~120公斤,“当时,世界上能举起110公斤的不到5个人,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 1956年6月7日,这是一个希望变成现实的日子。
3000多名名观众涌入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一场中苏举重友谊赛在此举行。各个级别的世界纪录赫然标在举重台上,在最轻量级别挺举项目上,美国人温奇已经将纪录占据了两年之久,成绩为132.5公斤。
在第一次成功举起125公斤后,陈镜开第二次就要了133公斤。但第一次冲击未果,标志着世界纪录的杠铃掉在地上,“现场一片寂静”,人们等待着第二次冲击。
陈镜开第三次出现在场上,凝神、下蹲、吸气、提铃,起立、开腿、迈步,在一连串的利索动作后,将133公斤的杠铃挺了起来,裁判的三盏白灯同时亮起,成功了!
“现场顿时欢声雷动,许多人激动得跳了起来,喜悦的泪水在每个人的眼眶里打转。”“人民高兴啊,”陈镜开事后说。
随后,陈镜开受到毛主席接见,举重队的营养状况也得到改善。此后的几年,陈镜开连续9次打破最轻量级和次轻量级世界纪录,共受到毛主席接见6次。
在最后一次接见时,毛主席问陈镜开:“腰伤怎样,还可以锻炼吗?”陈镜开回答:“请主席放心,我可以”!尽管在运动生涯后期受到腰伤、心脏病等伤病的困扰,不过他还是坚持训练,战胜病魔。196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体育报》第四版发表了《战胜伤痛 献身祖国》的文章,在全国再次引起反响。
民间则通过邀请其进行汇报表演的形式近距离感受这位英雄。打破世界纪录后,陈镜开载誉回乡,在莞城、石龙等地展开密集的汇报表演,场场上万人争相观看,现场的气氛汹涌澎湃。
旅法女作家钟丽思在她的作品《顽童时代》中,曾经留下这样的文字:“于是红房子的娃娃们,就将各人家中大大小小的石锁提去大院,在满天落霞的辉煌壮丽中,憋足气学陈镜开。”
在当时尚处顽童时代的钟丽思以及她的伙伴心中,这位举重运动员已经化身为民族英雄。
群众的追捧有时候超乎想象。陈镜开有一次去莞城街上买鞋,被群众认出,争相欢呼,也传到时任东莞县委书记林若耳朵里,于是马上派人将陈镜开找来,要他做举重表演。到了现场,才发现已经人山人海,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表演的实况,就是为了一睹英雄的风采,或者说是来感受一种精神。
对这种精神最为淋漓尽致的诠释,是陈镜开1957年8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青年友谊运动会上的表现。
陈镜开在中苏举重友谊赛上打破世界纪录后,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质疑的声音,说这个纪录是“用笔写出来的”,而不是举出来的。这让陈镜开非常恼火,憋着一股劲要在国际体育赛事上证明自己,青年友谊运动会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在最后一举之前,陈镜开的成绩比主要竞争对手苏联运动员哈里苏少了7.5公斤,当时的形势是如果陈镜开在最后一次挺举中能举起137.5 公斤,就能打破世界纪录,但拿不到本次比赛的冠军,而陈镜开在之前举起130公斤的重量时,虽然成功,腿部已出现抽筋。
苏联人于是认为冠军非己莫属,作为主办方的他们甚至将苏联国旗挂到了第一名的旗杆上。
当时的媒体这样描述,“陈镜开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看看胸前的国徽,一股神奇的力量油然而生”他要举起140公斤,不仅要打破世界纪录,还要拿到比赛的冠军。
上场之前,陈镜开对队友说了一句话:“反正是杠铃底下找人”——要么就举起来,要么就给砸趴下。
陈镜开沉着坚定,在世界面前,成功地举起了140公斤的杠铃,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第一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当时,有记者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你举起这么大的重量?”陈镜开回答:“我是用6亿人民的力量举上去的”。后来陈镜开坦言,这么重的杠铃他确实没举起过,但爱国精神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第二天,国际举重和健身联合会秘书长法国的古路先生,向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出信函:“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在1956年6月7日于上海创造的最轻量级双手挺举133公斤的世界纪录,已经被批准为正式纪录。
1964年5月18日,陈镜开第九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再次为祖国争得荣誉。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陈镜开奥林匹克银质勋章,以表彰其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为发展中国体育运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1997年陈镜开入选国际举联名人馆,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曾经被奉为偶像的陈镜开被戴上了“技术第一”、“锦标主义”、“修正主义苗子”三顶帽子。陈镜开和弟弟陈满林黯然离开北京,回到广州当钳工。生性随和的他和工友打成一片。陈满林记得,这一时期的陈镜开并不十分消沉,在他看来,人生起起落落,正如比赛有输有赢。当陈镜开以为生活就要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下去的时候,周恩来送外宾到广州,点名要见曾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和陈满林,指示让他们俩回体育系统。陈镜开的命运再次被扭转。1973年,全国的举重项目也得以恢复,陈镜开被安排到广州体委当举重教练。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代表团直到1984年才首次亮相奥运赛场,陈镜开曾经非常接近奥运会,但最终未能参加一届奥运会。上世纪90年代,陈镜开从省体委退休,他深居简出,不过他的名字和创举并未在那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中抹去。
1995年陈镜开大病一场,心肌大面积梗死,在住了4个月的医院后终于转危为安,创下了被中山大学医院专家们称为“第十一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医学奇迹。
2007年4月18日,陈镜开在广东人民体育场接受《中国体育报》采访时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他说:“毕竟辉煌都是以前的,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人。”他希望媒体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的成就。这位生性平和的老人说到做到,此后他再没接受过媒体采访。在亲朋街坊心中,这位举重名人是爱种花养鸟、平易近人的“开叔”。晚年,他还专注于整理自己和陈满林、陈伟强的举重生涯资料,让儿子陈竞奎建起了专门的网站。
陈镜开的主治医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医学博士何建桂表示:“开叔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开叔性格很开朗,很坚强,而且配合治疗;他患冠心病、心肌梗塞已有15年,最后出现心衰等症状,而且还有晚期肺癌;开叔走之前,非常安静、安详,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我死而无悔。”去世前,陈镜开曾对陈满林这样说过。这一生,他鞠躬尽瘁、为国争光,也享受到一个平凡中国人的幸福。“拼搏,永不轻言放弃”,陈镜开之子陈竞奎说,这是父亲留下来的最丰厚的精神遗产。 拼搏之勇。这是陈镜开之所以能成就“开国第一举”的力量之源。在对手分数遥遥领先、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挂对手国旗时,他心底的拼劲陡然而起,一次将杠铃增加了10公斤,带伤举起杠铃,打破世界纪录,为祖国赢得了宝贵荣誉,有力回击了“东亚病夫”的嘲讽。这一举成名,背后凝聚的是激情、拼搏与斗志。今天,时代不同了,竞技体育的理念也悄然变迁,但不服输、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却永不褪色。 平和之怀。与其竞技场上那股狠劲相反,走下举重台的陈镜开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善于保持平常心的楷模。陈镜开一生不沾烟酒,没有官架子,在任期间不让人称他“陈主任”(省体委副主任),而听到“开叔”的称呼,他则会乐呵呵的;退休后的他更是保持低调,过着乐观豁达的晚年生活。这位“跨世纪大明星”,仍能保持如此纯净的心态,这确实难得。
感恩之心。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面对全世界的镜头,他说:“我是用6亿人民的力量(把这么重的杠铃)举起来的。”这样的回答,穿越历史,直至今天仍让我感动不已。不知今天还有多少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面对鲜花和荣耀时,仍能第一反应想起自己身后十几亿同胞的支持和奉献。这并非苛求,运动员可以感谢领导、感谢赞助商,也应该感谢父母,但亦当在心底保持一份对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及其人民的感恩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陈镜开精神”,仍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 得益于陈镜开的引领和感召,其弟陈满林、其侄陈伟强都拿了举重冠军,都破了世界纪录。从1956年到1979年23年间,在中国运动员创造的28个举重世界纪录中,陈氏兄弟叔侄就创造了16个,东莞石龙“一门三杰”成为流传四海的佳话。
光阴流转,时代变迁,叔侄三人的转身与接棒又那么巧妙。广东东江畔这一举重世家,展现了中国人不同时代在国际竞技舞台上不断超越的光荣与梦想。除了陈镜开的十破世界纪录外,他的弟弟陈满林分别在1965年、1966年三次打破世界推举世界纪录。随着陈镜开和陈满林成为教练,陈满林在1978年任教练员,培养出了第23届奥运会冠军曾国强及叶焕明、王国锋、梁绍峰等一批名将后便离开了教练岗位。
不过陈氏家族的举重史并没有停止。因为他们的侄子陈伟强也成为了一名举重运动员。从1976到1978年,陈伟强连续打破7项青年世界纪录。1979年6月7日,陈伟强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达标赛中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了挺举世界纪录。这一天是陈伟强21岁生日。整整23年前,他的叔叔陈镜开也在当年6月7日创造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在同一天,同一个项目也是同一个级别,也是在同一个体育馆。”在当年的第33届举重世锦赛上,陈伟强以153公斤的成绩再度打破了世界纪录。
1980年,中国决定抵制当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这使得陈伟强错过了第一次冲击奥运金牌的机会。不巧的是同年秋天陈伟强先后两次出现脱臼。随后又被查出患了肝炎。当时的广东省体委已经打算让陈伟强退役。为了延续运动生涯,陈伟强写了一份“免责保证书”,保证因为坚持训练造成的一切与组织、旁人都没关系。为了鼓励侄子与病魔作斗争,陈满林送了两句打油诗给陈伟强——流血流汗不流泪,伤筋动骨不后退。1984年7月31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举重比赛第三天,陈伟强终于站在了男子60公斤级举重比赛的赛场,并且赢得了60公斤级金牌。
在国家集训队,陈镜开训练十分刻苦,并且得到前苏联举重教练的指导,成绩上升很快
最后终于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在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以后,陈镜开的信心更足了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的一些报纸发表文章,说陈镜开的世界纪录是写出来的,不是举起来的
陈镜开十分气愤,难道在阿拉国内创出的世界纪录就不算数吗?他时时激励、鞭策自己,总有一天要在国际体坛上,让外国人看看,阿拉的世界纪录是真的还是假的
机会终于来了,1957年8月,世界青年联欢节举重比赛在莫斯科举行
比赛开始后,陈镜开由于身体有伤,在前两个回合中,举得不理想,成绩比前苏联运动员少15公斤
在挺举130公斤的时候,他的两腿猛烈抽筋,虽然试举成功,可是他似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主持比赛的前苏联人,已经把他们国家的国旗挂到了第一名的旗杆上
陈镜开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他看看胸前的国徽,一股神奇的力量从心底涌起
他沉着坚定,成功地举起了140公斤的杠铃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前苏联的那位主持人无可奈何地解下国旗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赛场冉冉升起。
1956年六月创造第一个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是陈镜开。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同年还分别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1957年,在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以139.5公斤的成绩第四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8年9月26日,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举重比赛中,以140.5公斤的成绩第五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陈镜开简介。
陈镜开(1935-2010),举重男运动员,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是新中国体育开拓者。陈镜开从小喜爱健身运动。
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成绩提高很快,一年间挺举成绩从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
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他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美国运动员C·温奇保特的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人大网——陈镜开: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陈镜开2010年去世
陈镜开(1935年12月1日—2010年12月6日),生于广东东莞石龙,中国举重名将,是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6月7日,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1997年入选国际举重联盟名人馆,后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陈镜开是中国首批运动健将之一,五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见,曾任广东省体委副主任。2010年12月6日,陈镜开在广州逝世,享年75岁。
陈镜开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夺得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
陈镜开是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举重天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入选国家举重队,并于1956年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一举成为第一个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在获得世界冠军之后,开启了一段又一段传奇,先后九次打破世界纪录,并且6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陈镜开在随后的运动生涯中,一直努力推广国家运动的事业,并为此获得很多殊荣,可以说是中国举重事业的奠基人。
如果没有陈镜开一直在努力地做推广,我认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还比较慢。回想当初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各个行业急需人才进行推动和建设,尤其是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比较落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国家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人才几乎被消磨殆尽,因此努力恢复体育事业是国家的重要建设内容,陈镜开这个时候能为国家获得世界冠军的荣誉,无疑给当时的国民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和希望,因为能获得世界冠军不仅要克服非常多的困难,更重要还要比别人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当时中国刚刚整理训练设施和训练条件都比较艰苦,因此在这样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只有拼命坚持努力锻炼,才能更好地有成绩回报。
总结:陈镜开作为夺得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在一生中获奖无数,用自己毕生的心血一直在推动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我们现代人一定要努力学习这种拼搏的体育精神,只有不断的坚持锻炼,才能更好的获得名次为国家争得荣誉。
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上,陈镜开挺举起133公斤,打破了美国运动员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从这以后,陈镜开先后9次打破世界纪录,5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决定授予陈镜开银质奖章
陈镜开的赫赫战绩举世瞩目,然而他是怎样被发现的,却很少有人知道
那是在1954年底,当时的中南军区体工队举重教练李启龙正在物色举重运动员,一位朋友向他推荐陈镜开
当时,陈镜开离开家乡广东东莞石龙镇,在广州一家私营建身房打杂,闲时也练练健身,玩玩石担子
正巧,开办这家健身房的谭文彪是李启龙的熟人
李启龙便借找谭文彪的机会到健身房去看陈镜开
19岁的陈镜开身高仅1.49米,两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美中不足的是足踝内翻
那时粮食供应比较紧张,陈镜开饭量太大,常常吃不饱
谭文彪希望李启龙收下陈镜开,给他找碗饭吃
于是,陈镜开拉着一辆板车,驮着行李跟着李启龙来到中南军区体工队
经过短期训练,陈镜开参加了1955年3月举行的全国举重测试
由于他个子矮,没有适合他穿的服装,只得用别针将举重服别起上场,这次测试他只挺举起95公斤,连名次也未得上
尽管如此,李启龙仍然认为陈镜开大有希望,推荐他进入国家举重集训队
在国家集训队,陈镜开训练十分刻苦,并且得到前苏联举重教练的指导,成绩上升很快
最后终于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陈镜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陈镜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米歇尔洛蒂托(蒂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