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坛快报 > 正文

马祖光物理(马祖光)

马祖光物理(马祖光)

今天给各位分享马祖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马祖光物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一碗水一桶水的名言是谁说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马祖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马祖光物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一碗水一桶水的名言是谁说的

一碗水一桶水的名言是光学专家马祖光说的。

原句: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讲好一门课程,仅有一两本书远远不够。

“就教书而言,我觉得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何而来,当然是从书中而来。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尽心章句下》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句。

马祖光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祖光,男,(1928年4月11日-2003年7月15日),光电子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出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怎么都没有马祖光的具体事迹啊

马祖光简介

马祖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界著名专家、国际激光领域知名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系首席教授。1970年,他创办了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1981年,他从德国回国后,任光电子教研室主任、教授,同时担任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1994年,他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2003年7月15日,马祖光教授因病逝世,享年75岁。

马祖光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他的“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研究,是国际上的一大热点,他寻找到了新激励途径,首先观察到荧光辐射。他领导的学科组开展了一系列对国防光电子应用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和研究,获得多项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成果。

2004年9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的5000余名听众,绝大多数人的眼眶里都噙着泪花。人们的心中因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满怀崇敬,人们的心中被一个学者所具有的人格光芒所照耀。

这天,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等单位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马祖光先进事迹报告会。国家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授予马祖光“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国防科工委授予马祖光“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楷模”荣誉称号。

马祖光,这个名字唤起了熟悉他的人对他的无限追忆。

中国人的发现,荣誉应属于中国

1928年春,马祖光出生于北京。

1945年,他开始了在山东大学的求学历程。1950年,年轻的马祖光怀着一腔热血,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当物理教师。1958年,根据国家需要,马祖光创办了核物理专业。

1970年,马祖光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紧迫的使命感创办了激光专业。这是马祖光创办的第三个专业,他从此为之奋斗了一生。

哈工大激光专业的创建有几大特点:起步晚、起点低、物质条件差。在建专业10多年后的一次回忆中,马祖光很激动地说:“难哪,真难啊,我们是在没资金、没设备、没资料,甚至没有一颗螺丝钉,连桌椅板凳也没有的条件下开始干起来的……”

创业之初,为尽快把激光技术推广出去,马祖光带领大家完成的许多激光民用项目,都获得了成功。1976年,他们接受了第一个国防重大项目——“某型号导弹加装激光半主动制导”。1981年,他们研制的激光器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好评并获了奖。

马祖光带着明确的为国防服务的目的,于1980年到德国汉诺威大学作访问学者。他选定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这个被预言为近红外激光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德国的科学家说:“美国、苏联、法国、德国等国家对这个难题已探讨多年,都没有成功,你就不要做了吧。”马祖光暗下决心:“这口气一定要争!”他平静地对德国人说:“请允许我试一试。”

别人白天用实验设备,他只能在早9点上班以前,晚6点下班以后才能用设备。52岁的他,拼命地干着。半夜,他常常赶不上12点的末班车,只能步行数里回到住处。3个月过去了,只有失败。实验室的负责人要求他改课题,马祖光坚决而礼貌地说:“希望再有10天时间。”德方同意了。

10天,只有最后10天的早晨和夜晚!苦战了7个晚上的马祖光,终于发现了Na2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了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夜色茫茫,整个汉诺威城在沉睡。此时,马祖光却兴奋地流下热泪。他激动地面向东方:“祖国啊,您的儿子向您汇报……”

德方认为马祖光用的是德国的设备,所以在论文中,把他的名字写在了第三位。在国内从不争名利的马祖光跟主任争得很厉害:“这个发现,是中国人做出来的,这个荣誉应该属于中国。”最后,汉诺威大学研究所所长不得不写下了书面证明。马祖光说:“在国外我争的是国家的声誉、中国人的尊严。在国内我可以不要名,但在国外,国家的声誉、民族的利益是一定要争的。”

回国后,海关的人惊讶地发现,他除了出国时带去的衣服和鞋子,还有一大堆笔记本和为实验室买回来的小型仪器。

在德国,他为节省时间,也为节省外汇,两年竟吃了150斤挂面。节约的外汇1万多马克,这些本属于自己的钱,归国后他全部上交给国家了。他说:“出国的机会和钱是国家给的,我不能用它买自己家的东西,能节省的就要节省啊!”

一位曾跟马祖光打过交道的市委书记说:“马老师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和老马列结合起来的人。”

与世界科技界同等对话

激光专业成立之初,马祖光就提出一个口号:“我们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与世界科技界有同等对话的权利。”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激光专业改名为光电子技术专业。1994年,哈工大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马祖光为这个实验基地建设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在实验室建设上,他精打细算。到1996年,他们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1600多万元,科研经费固化率达50%以上,占当时全校70个实验室的1/10。目前哈工大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在国内有相当影响的研究基地之一。

一流的实验室基地和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以及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激光专家先后到实验室参观,有的和他们进行合作。

马祖光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先后提出和凝练了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X光激光、非线性光学技术、红外激光技术和激光空间信息技术等多个具有创新性的世界前沿科研方向,带领学科组以多项创新工作和一流成果,奠定了这个学科在国内外同领域的地位。

光电子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马祖光先后建立了硕士点、博士点、光电子技术研究所;马祖光开拓了四原子准分子激光研究新领域,填补了国际空白;1986年,马祖光提出开展“小型化X光激光”研究,这是国内最早提出该研究方向的单位之一,这个研究方向被列入“863”计划;课题组在国际上第一个做出离子准分子短波长激光。

教师千万不能误人子弟

马祖光常跟学生说:“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一定要做一个高尚的人。顾大局,让荣誉,要具有无私、无畏的精神。”

在学术研究上,马祖光对虚假、腐败的现象深恶痛绝。学生们都知道,要想在马老师那里搞歪门邪道,是绝不可能的。

2002年,马老师已74岁,他和一个博士生连续做了6个小时的实验,那位学生被导师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所感动:“马老师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实验室,眼睛时刻盯着测试仪器,数据出来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多了。天下着雨,我搀着马老师,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到他家门口时,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一阵发酸:导师啊,多像我的父亲。”

电子工业部委托马祖光主编一本激光统编教材。他多次召开编者会,再三嘱咐:“千万不能误人子弟。”25万字的书,他对每一章、每一节,甚至包括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他说:“严谨是做学问最起码的态度,可不能在知识界里当奸商啊!”

马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每位博士生开题,马老师必须参与。学生们常说:我们要做课题所掌握的材料,还不如马老师掌握得多。

马祖光妻子说:“老马常常在夜里一两点钟的时候,还坐在床上看学生的论文。每个不准确的数据,不准确的英文翻译,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他都用红笔圈出来。有好多次改论文,他夜里都犯了病。唉,他太累了……”

凡是和马祖光接触过的人都说:“马老师是个真正的好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他一生都在办专业,一生都在培养人。”

事业重要,我的名誉不算什么

评院士,中科院在审阅马祖光的推荐材料时,却有这样一个疑问:马祖光作为光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可在他的许多论文中他的署名却在最后。在航天学院关于马祖光的论文署名一事,早已成为美谈。

马祖光的同事说:教研室的许多课题他都亲自定方案,亲自指导,定期检查,按理说,他的名字署在第一位,这是很正常的。但马老师说:“事业重要,我的名誉不算什么。”

知道马祖光评院士过程的人,都为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从1997年开始,哈工大为马祖光申报院士。他不但不同意申报,还让人把申报材料从校人事处追回来。1999年,推荐院士不需本人签字,学校将材料寄出。马祖光知道后,竟十万火急地用特快专递给中科院发了一封信:“我是一个普通教师,教学平平,工作一般,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退回来。”2001年,评院士要求必须有申请者本人签字,他坚决不同意签字。在申报期限的最后一天,校党委书记李生以校党委的名义出面做他的工作。

李生回忆那一次的情景,当时马老师说:“我年纪大了,评院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应该让年轻的同志评。我一生只求无愧于党就行了。”李生跟他谈了很多,告诉他,你评院士不是你个人的事,这关系到学校,是校党委做出的决定,你是一名党员,应该服从党委的安排。马老师说:“我一生都听从党的安排。”李生马上接着说:“那你再听从一次。”就这样他不得不签了字。

党员在利益面前不能伸手

房子、票子、车子,这是很多人放不下的,而马祖光全放得下。

“文革”之初,全家三代人被撵到一间仓库里,只有一个炕,书架还放在炕上。落实政策后,学校分给马祖光两间房,这两间是分别在两个单元与人合住的房子。住房条件虽不好,但他已经很满足了。

后来,学校又盖了一批新房,这时马祖光正在帮同事跑房子。学校照顾有影响有贡献的教授,要给马祖光调房子。他摆摆手说:“我是党员,不用照顾。”

那些年他需赡养长年瘫痪在床的母亲和岳母,再加上给患病的爱人、儿子看病。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但马祖光却把钱看得很轻。带回国的德国马克全部上交,而他作为“863”领域第一批专家,第一次得到4000元津贴,也当奖金分给大家,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马老师自己的钱。

1986年,马祖光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大会发给他500美元奖金,他当即用这笔钱给实验室买了一套“中性衰减片”带回国。

马祖光的妻子说:“那年,我儿子突然决定考托福,当时我拿不出30美元的报名费,家里没有,我为难地到处去借,人家都不相信,说老马经常出国连这点儿美元都没有?”

马祖光评上院士后,按院士的待遇,学院给他配办公室,配车,他坚决不同意。

他曾在一份总结中写道:“共产党员在贡献上是要区别于普通人的,要处处走在前面;在利益面前,更不能伸手。”

我这个蜡头不高了,要尽量燃烧

“从物理、核物理到激光专业,他一生都在办专业,他是累倒的。”

75岁的马祖光是2003年7月15日去世的。在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他做的事太多了!在他的岗位上有这样一组记录:

5月22日,修订光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

5月23日,马祖光主持修订光电子技术专业博士生、硕士生招生简章。

5月25日,他参加学校“凝练重大科研方向”会议。

5月27日,他组织本学科讨论“凝练重大科研方向”问题。

5月30日,他组织学科进行关于“激光推进技术”课题协调会。马祖光认为,激光推进是激光领域出现的新研究方向。

6月10日,他组织讨论“激光推进技术”研究进展。

6月11日,他参加本单位学科岗位聘任讨论。

6月13日,他主持学科论证“激光推进技术”。

6月16日,他参加了学院召开的由专业教师参加的关于物理电子学学科建设座谈会。

6月24日,他参加博士生张新陆、陈云亮、哈斯乌力吉的开题报告会。

7月1日,他主持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会,讨论本科生和硕士生选题。

7月3日和4日,他参加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

7月7日,他参加2001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7月11日,也就是他去世的前3天,他给和他一起创业的老教师王雨三打电话。王雨三一提起这件事就泣不成声:“马老师在电话里对我说,希望我在教学上辅佐一下年轻教师,把他们带上来。他说,他还亲自拟定了一份教学计划,下周一起讨论。他对专业在21世纪前30年内如何发展,均有设想。我们在电话里谈了很长时间,他嘱咐又嘱咐,就是对学科发展放不下心,我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和马老师交谈……”

有人劝马老师别这样拼命了,身体要紧。马老师回答说:“这把年纪,就像蜡烛要燃尽一样。我这个蜡头不高了,今后能做点儿事的年头不多了……”

2003年7月15日这天,马祖光这位75岁的老人,放下了正在做的光电子学科30年内的学科规划,放下了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事,也撇下了瘫痪在床、相濡以沫50载的妻子,永远地走了……

(陶丹梅 任晓萍 黄峰 邹波 黄超)

亲人朋友的话

-如果不是生活和工作在马老师的身边,很难相信现在还有像马老师这样的人。

-马老师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他是做人的楷模,做事的榜样,是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

-马老师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和老马列结合起来的人。

-老马啊,一点儿私心都没有,是真正为事业着想的人。他高尚的学术道德不是现在的学术带头人都具备的。

马祖光的话

-这把年纪,就像蜡烛要燃尽一样,我这个蜡头不高了,今后能做点事的年头不多了。

-在国外,我争的是国家的声誉、中国人的尊严。在国内我可以不要名,但在国外,国家的名誉、民族的利益是一定要争的。

-共产党员在贡献上是要区别于普通人的,要处处走在前面;在利益前面,更不能伸手。

-严谨是做学问最起码的态度,可不能在知识界里当奸商啊!

现代爱国名人事迹

1、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

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2、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3、国明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4、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的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明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

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明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5、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钱学森: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马祖光:1996年马祖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教授时,学校领导、老师让他申报院士,他却一推再推,97年哈工大有人“先斩后奏”,帮他整理好材料交到人事处,他又追了回来 ,1999年,学校将有关材料直接寄出去,他给中科院寄了一封特快专递称自己教学平平,不够条件.原因是:他反感评选中托关系、走后门的行为.

童第周: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与他同住的俄国人皮诺挑衅地说:“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见到你,就想到了你的国家,东亚病夫……”童第周拍案而起:“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你可以代表你的国家,我就代表我的国家,从明天起,看我们谁先取得学位!”皮诺哑口无言.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了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那口气,也为祖国争了光.

马祖光的人物成就

1958年,根据国家需要,哈工大建了6个新系。当时马祖光负责创建核物理专业,这个专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模。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试验成功,他们第一个测到了在哈尔滨地区大气沉降的辐射本底的变化。

1965年,马祖光领导的核物理专业成为当时哈工大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这一年马祖光带领师生们以最快的速度研制了“快中子闪烁晶体”“γ―计数管”“β―计数管”和一些核辐射测量仪器,并参加了全国首届科学仪器展览。核工业部专门派人来哈工大学习制作工艺和技术。马祖光为核物理专业打下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好传统。 1971年,马祖光在国家没投一分钱,起步晚、起点低、物质条件差的情况下开始创办中国的第一批激光专业。建专业之初,精通英、俄两门外语的马祖光抽出时间去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并翻译出来供同事们使用。

马祖光为了尽快把激光技术推广出去,被人们所认识。在搞理论研究的同时,很快开始了应用研究。期间,马祖光带领大家完成了许多激光的民用项目,都获得了成功。

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方面,马祖光领导课题组先后研制了CO₂激光器、YAG激光器等。“八五”期间,马祖光参与指导的课题组不到一年就赶造出了第二代激光制导用的CO₂激光器。之后CO2激光器先后得了航天部的4个奖。 马祖光带着“为国防服务”的目的于1980年到德国汉诺威大学作访问学者。他选定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这个被预言为近红外激光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作为研究项目。这项研究是获得近红外连续可调谐激光的一个新方案,是当时国际激光研究的一大热点。

当时52岁的马祖光利用实验室早晚无人使用时进行试验,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Na2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通过寻找新激励途径,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了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198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Happer也观察到这一谱区的发射谱。Happer在文章中写到,他的工作证实了马祖光工作的正确性。 1985年及1986年,马祖光研究组用不同的激发机理都得到Na第一个三重态之间的跃迁荧光,1988年得到Na第一个三重态跃迁激光,波长在892纳米附近。

一直以来,马祖光研究组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Na荧光为主线,目的在获得其激光。同时研究了Li、K多种发光机制,以便在同族元素间进行比较。他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与理论分析判断。在国际上马祖光研究组首次发现了13个新荧光谱区,4种非线性光学现象,其中“钠双支超喇曼散射”可以反映出中国激光光谱研究的新水平。他们还得出3种新激光,这三种激光有两种是在他们自己发现的荧光谱区中得到的;另一种是首次得到的Na脉冲蓝绿激光。S蓝绿激光超过同时期美国lllinois大学的工作水平;S紫外激光比美国的工作向紫外推进了60纳米。

1987年,哈工大成立了“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1993年,依托光电子技术所建立了“航天工业总公司哈工大光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

1994年,经国防科工委批准,立项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96年12月正式通过验收。马祖光把“为航天光电子技术发展做贡献”作为主导思想,建成了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哈工大作为首批985 211院校,为各行各业均培养了大量高精尖人才,从业领域涉及政界、商界、学术界等等。从工大走出的人才无论是在大的方面——奉献社会、报效国家,还是在小的方面——做好本职工作,回报母校的栽培均做的较为出色。这里仅列举介绍两位优秀校友。

王兆力  现任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王书记1984-1987年期间,就读于工大管理学院,并取得管理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我曾听过王书记在工大的讲座,主要关于哈尔滨人才培养及相关优惠政策。列举了工大及市里如何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及管理,倡导学在工大,积极参与到美丽龙江建设中来。听过讲座之后,每个人都得到了精神鼓舞。

李继耐  工大为航天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航天员杨利伟曾在学校演讲时说过:“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就是其中的一员。李继耐教授毕业于工大工程力学专业,从普通士兵做起,经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一路晋升,做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的位置。

这种不畏艰难,一路向前摸索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除了解放军管理方面,李继耐教授对载人航天工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我国的航天事业,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提升了我国的军事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使得我国向军事化强国的过渡期大大缩短。

关于马祖光和马祖光物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