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米德堡(米德)

米德堡(米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米德,以及米德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米德和他的符号互动论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米德,以及米德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米德和他的符号互动论

1.米德不善于写作,他常常因为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喷涌的思想而绝望得几乎落泪。

2.米德所研究的更为微观符号互动论,进一步发扬了韦伯和齐美尔所提倡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实用主义传统。

3. 【社会行为主义】米德十分重视社会意识活动或社会心理过程的进化研究和发展研究。他主张把“刺激-反应”作为人类行为的解释原则,认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可直接观察到,并且能够找到其生理基础的心理过程。

4.【主观定义与符号世界】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广泛交往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

5.【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发展】主观的我:I和被对象化客观的我:me →要求人们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中反思自己,进而形成充实具体的自我概念。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嬉戏、游戏和普遍化的他人。

6.【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社会组织(内部组织+外部组织)同人们的主观定义、自我概念等心理过程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

*微观+主观

虽然米德展开了社会学研究的外在性和客观性,但是他的社会学从根本上或全部内容上看,都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米德从以实用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把社会现象的外在性统一于内在性,把社会生活的客观性统一于主观性,最终把一切都归于主观的心理过程。因此,米德不是把外在性与内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简单地合并在一起,而是把前者融于后者之中。

乔治·H.米德|“具有创见头脑的思想家”

乔治·H.米德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的好朋友,上篇文章讲到的 约翰·杜威 曾称赞他为美国近代在哲学上“最具创见头脑的思想家”;我国邵培仁教授认为他是美国传播学的鼻祖。也许是他太过谦逊了,尽管如今享有盛誉,生前的米德却并不被学界所推崇,反而是在其逝世之后他的许多思想才相继出版并引起广泛关注。

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年2月27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南哈德来的一个中产阶级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海勒姆·米德是一名基督教牧师,母亲来自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米德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应聘在奥柏林学院任职,他也因此在奥柏林生活和学习。

1879年,16岁的米德就考入了其父亲所任教的奥伯林学院。米德的大学时光也有过一段艰苦的回忆,1881年,他的父亲去世,全家被迫卖掉住房转而开始租房生活。为了支撑家庭开支,米德在学校的餐厅当招待。1883年,米德毕业于奥柏林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奥柏林学院新英格兰清教派的伦理观念和美国中西部的进步思想无疑深深地影响了米德。

毕业后的米德在一所中学任教半年的时间,由于他开除了侮辱老师和学生的无赖学生,而被学校董事会开除。随后的三年里,他在西北部过着并不稳定的生活,前后做过家庭教师和铁路调查员。空闲时间的他博览群书,好似生活充实,但我想他的内心和如今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们并无二致,既不知自己的去处也不知从事什么职业。

米德对于未来的迷茫在1887年秋季找到了答案,他选择随他大学时的朋友亨利·卡斯尔前往哈佛大学,继续从事哲学研究。同时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在哈佛,米德结识了乔赛亚·罗伊斯和威廉·詹姆斯,并与他们共事,二者对米德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与詹姆斯的接触使他转而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米德接受了进化论的观念,用实用主义哲学解读交流意义上的传播,对人际传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催生了芝加哥学派关于人际传播研究的主导范式。

一年后,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米德决定去德国做高级的哲学研究。到了莱比锡之后,米德师从心理学大师冯特,冯特关于“手势”/“姿态”的概念直接影响了米德后来的研究。同时他也批判了冯特对于交流的意义的忽略。

米德认为,姿态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行动,交流/传播建构了社会性的人。使用具有符号意义的姿态,需要参与交流的个体具有理解姿态的含义的能力。基于共同的社会经验,姿态演变为符号,人类的交流就依赖于符号进行,在交流中个人完成社会化。

在莱比锡,米德还遇到了美国著名生理心理学家,G.斯坦利·霍尔,他的出现让米德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89年,米德为了进一步学习哲学和心理学来到了柏林。在这里,米德受到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影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自我与其客体的关系,这与他之后研究“主我”、“客我”存在一定的联系。

从“自我”的概念出发,米德拓展了人际传播的领域,奠定了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他的符号互动论主要从符号交流的角度来揭示人与社会的形成过程,影响了包括布鲁默、戈夫曼在内的后来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自我被米德区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概念共同构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前者是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代表个体对其他人的组织化观念所作出的反应,后者是一个人自己想象的一套组织化的他人态度,代表群体成员所认定的群体的整套观念。

米德用“泛化的他人”来指称成熟的自我,即具有了社会整体的共同态度的自我。米德认为,获得“泛化的他人”的态度,对于有机体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泛化的他人”的态度也就是共同体的态度。个体的自我形成的同时,社会共同体也得以形成。米德关于共同体的论述为解决国家间利益冲突提供了一种方法与可能,这一概念涉及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全球传播等。

从对“主我”“客我”的阐述到“泛化的他人”的态度,米德的研究最终都指向社会、共同体的形成。这和杜威的观点相似,交流促使民主世界形成。米德也如杜威一样注意到新闻媒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态度,具备对具体公共事务的经验,但他没有深入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这方面的研究。

1891年10月1日,米德与其好友亨利·卡斯尔的妹妹海伦·卡斯尔结婚,婚后他们来到安阿伯,米德在密歇根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担任讲师。在密歇根大学,米德与同在密歇根任教的 约翰·杜威 和查尔斯·库利等人成为了学术上的伙伴。

1893年,米德应杜威的邀请来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在芝加哥,米德与杜威一样关心民主改革与教育问题,支持社会改革,在简·亚当斯的芝加哥社会福利中心参与了许多社会工作。他开设的社会心理学课程影响了莫里斯、布鲁默等后来在社会学领域声名鹊起的学者。

米德从交流开始论述社会心理学,采用与华生不同的社会行为主义视角。华生的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模式,米德则强调内省,摒弃了华生只用外在行为解释内在经验的做法。

米德提出了“内省式思考”。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一个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进行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

内省式思考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发生,只有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时,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的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内省式思考也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和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米德在芝加哥大学的职业生涯并不十分顺利。学术界存在着发表文章和出版作品的压力,然而这对思想活跃的米德来说却是痛苦甚至绝望的。很难想象在讲台上表现出色的米德伏案写作时的为难,他试图寻找最完美的表述,可是与其词不达意,他宁愿不著一书。在他看来,只有流畅的语言和含义丰富的手势,最能清楚有力的表达经验。

米德生前没有出版一本书,发表文章也极少,加之其性格谦逊、没有野心,以至于杜威离开芝加哥大学赴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后,米德也未能继任杜威留下的显赫职位。但米德出色的讲述与推理还是为其赢得了芝加哥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的职位。

1931年4月26日,乔治·H.米德因心脏病逝世。他的学生将其课堂讲义进行整理,相继出版,分别是《现在的哲学》(1932)、《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19世纪的思想运动》(1936)和《行动的哲学》(1938)。

在芝加哥期间,米德的光芒被性格更为开朗的杜威所掩盖了,在芝加哥社会学系的全盛时期,学派的领导者则是帕克,米德在芝加哥学派的位置一直是比较边缘的。但米德无疑是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人物,是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奠基者之一,他从交流的角度论述自我、心灵与社会的形成,对符号互动论影响巨大。

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为何会被誉为“人类学之母”?

在上个世纪的美国,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她是美国的人类学家,为美国现代人类学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她就是玛格丽特·米德。她的诞生可以说是在美国理论基础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先后提出了文化决定论、三喻文化论和代沟理论,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人类学之母”。她一生中所做的贡献数不胜数,并且在当时那个男女差别较大的年代,她还积极主动地提出了女性主义,她敢于发声,敢于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所以被称为“人类学之母”当之无愧。

在理论方面做出贡献

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文化决定论,以她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儿童成长的关键就在于文化传统。她提出人类的性格是具有可塑性的,并且可以通过不断的改造,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另外,不同文化中的人将来也会成为不同种类的人,可以说她对于人格的研究影响深远。之后提出的代沟理论也是反映在了青少年身上,她以正确的理论,把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归咎于老一辈和新一代文化差异上。可以说她所创造的理论,解决了当时社会上的很多人格方面的问题,为当时的社会创造了稳定的价值。在社会方面做出贡献

玛格丽特·米德一生写了许许多多的书,发表了数不胜数的文献。并且她敢于发声,强烈反对过度干预原住民的生活,她将人类学演变为大众所能接受的观念,也改变了当时那个年代性别的呆板现象。在当时,她身为一名女性,一直做着为人类发展有益的事情。正是有她的存在,整个美国社会才能得以发展,她在用自己的能力来改变世界。这位著名的人类学家,一生都在为社会做贡献。可以说她改变了当时人们的观念,开创的人类学的先河,使更多的人去接受人类学文化,这也就是她被人们称为“人类学之母”的重要原因。她敢于发声,积极进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举简单的例子 解释米德的自我主我客我到底是什么?

自我是由主我客我互动形成的,比如,主我想要抽大麻,客我则表示抽大麻有害健康,碰都不要碰,于是你的自我最终决定抽中华。

主我:我实际的行为和反应。

客我:社会期待和社会评价要求我的行为和反应。

二者和谐统一就是自我。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客我”是内容,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是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例如:我评价自己道:“我是一个卑劣的人”这里的“我”实际上指代后面的“卑劣的人”,是客体化了的对象,是客我。而有着卑劣感的、感到自己是卑劣的“我”,则是主我。

米德的作品:

在芝加哥大学期间,米德受到机能主义运动和早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自我理论家之一。

米德生前从未出版过著作,米德去世后,他的学生把他的讲稿和文稿编成4卷文集:《当代哲学》(1932)、《意识、自我和社会》(1934)、《19世纪的思想运动》(1936)和《艺术哲学》(1938)。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的生平简介

米德生于1907年6月23日,在英国的巴士市长大,曾受教于兰伯路克学校(1917~1921年)和马尔沃恩学院(1917~1926年),1926~1930年就读于牛津大学。

1930年被选为牛津赫特福学院的院友;1930~1931年,他在剑桥三一学院受教于丹尼斯·罗伯逊。在此期间,他成为“凯恩斯周围团体的成员”,并且是最早将凯恩斯的理论写进教科书的人之一。这是他“一生中学术上最紧要的一年”。

1931~1937年,他在牛津赫特福学院担任经济学讲师,他的工作是教经济学理论的全部内容,但有两个问题他特别感兴趣,就是大量失业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1933年,他和玛格丽·威尔逊结婚,她是国际联盟同志会在牛津支部的秘书,婚后他们有四个子女。1936年他的《经济分析与政策导论》(牛津出版社,1936年)出版,仅比凯恩斯的《通论》晚几个月。

1937年末。米德暂时中断了学术生涯,赴日内瓦国际联盟经济部工作,任《世界经济概览》的编辑,出版了1937~1938年和1938~1939年的两期《世界经济概览》(第7、8期)。米德在该机构工作至1940年。 二战爆发后,米德于1940年返回英国,成为战时英国内阁秘书处经济部的一员,1946年升任该部的主任。这是一个重要部门,当年曾为英国战时经济提供政策建议,接着又为英国政府应付战后的经济困难出谋划策。在这段时期,米德与经济部的同事理查德·斯通编制了第一部凯恩斯式的英国国民收入帐户,这促成了他们的成果《国民收入与支出》一书的出版,该书被视为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的开创性著作。

1947年,米德重返学术界,担任伦敦经济学院商学教授,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直到1957年。这是米德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因为在这期间他完成了《国际经济政策理论》,该书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全书分为两大卷,十大部分,第一卷题为《国际收支》(1951年),在该卷中,他以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系统地探讨了一个国家的国内平衡与国外平衡的关系。第二卷题为《贸易与福利》(1955年),该书重新考察了贸易管制问题的论据:并从中发现了“次段理论”,这是对福利经济学文献的重要补充。

米德在构建上述著作体系过程中,还获得了两项理论上的副产品:一是1952年出版的《国际贸易几何学》,全书有50个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几何图解。二是1955年出版的《关税同盟理论》,西方学术界认为这是在范纳(J.Viner)《关税同盟问题》(1950年)一书基础上的重要发展。上述著作完整系统地反映了米德对国际经济学的贡献。

1957年米德转入剑桥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同年担任英国科学进步协会F部主任,是1962年美国经济协会的名誉会员,1964~1966年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协会会长。到1967年,他不再任教,成为剑桥基督学院的一名高级研究员,1974年退休。

此后,在1975~1977年,他担任了政府有关改革国内税制的研究委员会的主席,主持起草了题为《直接税的结构与改良》的报告。在1957年以后的时间里,米德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通货膨胀的控制》(1958年);《经济增长的新古典理论》(1961年);此外,他还在1976年,完成了四卷本的《政治经济原理》,其中包括《静态经济》(1965年)、《增长经济》(1968年)、《管制经济》(1971)年和《公正经济》(1976年),上述著作被认为是米德经济思想在经济学的不同侧面连续展开的成果。米德一生著述颇丰,他一生出版著作和小册子34部(本),发表文章60多篇,故评论家认为米德是经济学界的多产作家。由于米德对经济学界的巨大贡献,他获得了英国几所著名大学如牛津和瑞士巴塞尔大学授予他的名誉博士学位;他也是英国学士院的院士;英国女王还授予他“巴施勋位”。

1977年由于与戈特哈德·贝蒂·俄林共同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出了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于米德和米德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