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下乡总结 医务人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下乡是什么意思 2、...
今天给各位分享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下乡总结 医务人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释义是去偏远的乡间。
下乡”读音为xià xiāng,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是偏远的乡间。到乡下去。
指知识青年到农村进行劳动锻炼。
出处:宋·苏轼《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官吏欲差舡载米下乡散糶,即所需数目浩瀚,恐不能足用。”
造句:
1、科技人员下乡,指导科学种田,受农民的欢迎。
2、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下乡给农民们看病。
3、他们一行人,声势浩大地下乡去了。
4、县长经常下乡倾听农民的意见。
5、爷爷是民间文学作家,经常下乡采集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
下乡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中国的有知识的城市青年到农村去经受锻炼,参加劳动,接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现在的下乡在某些地方也特指一些领导到地方上去检查工作。
下乡知青,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绵延10多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让近3000万城市青年付出了长短不同的青春,于是在反思这段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历史时,便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青春有悔无悔的问题。或是或非,意见纷呈,一时弄得沸沸扬扬。其实这个命题忽略了前提方面的悖论,即:一件事的悔与无悔,应建立在自己曾作出过选择的前提下。那么知青们的下乡是否都是自己选择的呢?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选择的呢?下面结合我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来回答这个所谓“悔与无悔”的问题:我是1965年下乡的,从18岁到30岁,当了13年知青。如果有人用这个问题来问我,那么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对于我实在太不管用。因为我的下乡是别无选择。由于家庭影响升学不能,就业无门,呆在家里吃闲饭吧,那要到哪年哪月?再说娘老子也养不起。就像下棋,三面将军,“老王”只有一步好走,你走不走?从形式看这一步还是你自己走的,自己报名,自己下户口,自己爬上车,没人用枪顶着你。广播、报纸再给你贴一条“自愿”的标签:又一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地奔赴农村了!你说没有“豪情”,你说不是“自愿”,向谁去说?还有你敢说吗?即使你说了你的声音发得出来吗?\'
当然,也不乏有自愿选择的。甚至放弃工作,放弃参军去下乡的。这些人似乎存在着“悔与不悔”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悔过了。拥有“选择权”的同时往往兼有“护身符”。当招工、招生、招干一开始,指向农村的箭头可以倒回来的时候,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再选择一次。如果不悔还选择什么?就该现在还挺立在“广阔天地”里,但这样的人士你见过几位?
对于很多无可奈何下乡去的知青来说,再选择的权利就像下乡时的无法选择一样可怜了。以我自己而论,下乡八年后才出现了唯一的一次可供选择的机会。这是在知青政策一调整二调整再调整之后出现了一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鲜见的带人情味的政策:父母年老,身边无人,可以照顾一个下乡知青回城。自然,接收单位还得自己找。父亲已死,60多岁孤身一人在成都的母亲开始磕磕绊绊四处求人,总算弄好了区交通局下的一个运输队,可以回来拉架子车了。得到消息我匆匆从西昌赶回,见了招工方,他们很满意,说劳动力无可挑剔。我忐忑不安地问“要政审么?”回答是不需要,在他们那里拉架子车的国民党残渣余孽都多得很。但这架子车最终还是没拉成。招工表送到区劳动局便被毫不留情地没收了,理由是:已婚。然而以前谁说过结了婚便不能招工?哪怕暗示过也行啊!不是还鼓励“扎根”鼓励“安家落户”么?结论是当了傻瓜,没明白报上的宣传和执行的文件是两码事。就这样又多当了五年知青,直到恢复高考才在分数面前享受了一次“有限平等”。
所以我想,除了能够轻松地下去体验一下,又轻松地走人的,才可以拍着胸口宣告“无悔”。对于那些在“再教育”的泥潭里滚来滚去却只能充当铺垫的知青来说,则是悔之不尽或连悔的资格都没有。谁都明白所谓“表现好”是怎么回事,招工招生的幕后交易是何等见不得人。
抛开个人感情,从历史的角度来观正误、衡得失,上山下乡究竟是对是错,当悔不当悔?尽管没有人来像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那样否定“上山下乡”,但事实上的结论还是有的。首先是政府果断地停止了这一政策,继而是还在农场、农村的知青们发起了以死相搏不可逆转的返城潮,接着便传来一片知青们抚摸“伤痕”痛定思痛的呐喊:我控诉!持续多年的粉饰光明的宣传倾刻灰飞烟灭,精心树起来的标兵亦随之黯然失色而不知去向。难道这一切还不比一纸决议更坚实更彻底?千百万人的青春代价最终就证明了是一场错误的实践,如此高昂的“学费”你说该悔不该悔?就像亿万人参加的文革最终证明是一场灾难能说无悔么?
知青下乡是1968年开始1978年结束。1968年12月,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
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知青下乡的意义
一是让知青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二是培养了知青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知青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学懂团结群众。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三下乡指的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
下乡的起源概况
下乡是从青年人自发的小规模行动演化成全社会的文化运动,这种广泛的城乡间的人口迁徙,在和平年代绝无仅有。如果算上城镇回乡知识青年,全国大约有将近两千万人被卷入了这场运动。
若按家庭计,估计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城镇家庭受到波及。而且它在发展进程中政治化的倾向愈演愈烈,以至于在文化后都难于结束而持续了十年之久。这场运动,不仅造成了社会发展的断裂,也酿成了以牺牲一代人青春为代价的诺大社会悲剧。
知青下乡是1968年12月开始,1978年10月结束。
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知识青年的详细介绍:
知青,顾名思义,就是对知识青年的简称。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儿,有大批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而知青下乡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知青下乡插队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1977年结束,恢复高考之后才结束。
那些从城市被下放到农村的年轻人有些是自愿的,有些也是被形势所迫。他们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基本上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陆陆续续的有城市的年轻人,自发或有组织的到农村去生活。
关于下乡和下乡总结 医务人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李章洙年薪深圳(李章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