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足球赛事 > 正文

阿方索十三世银币价格(阿方索十三世)

阿方索十三世银币价格(阿方索十三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阿方索十三世,以及阿方索十三世银币价格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西班牙阿方索十三有几个儿子?分别叫什...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阿方索十三世,以及阿方索十三世银币价格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西班牙阿方索十三有几个儿子?分别叫什么?

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库隆2002年因为影片《你的妈妈也一样》一时大热。影片不但获得了威尼斯最佳剧本奖,还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西班牙语电影。相比于克里斯·哥伦布(哈利波特第一代导演),阿方索显得更有才气更有激情也更有个人风格。这部喧闹轻快的公路电影表面上看来似乎和《美国派》以及《哈啦上路》一样充斥着青春期的蠢蠢欲动,但阿方索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欲望、焦虑和迷惑。着就是南美导演和好莱坞体制内导演的不同吧。

阿方索·库隆是南美新浪潮的代表性导演。他和《上帝之城》的巴西导演都是以广告导演起家:这培养了他们极其出色和时髦的电影语言。而拉美电影的大胆奔放和辛辣戏虐也成为阿方索的电影风格之一。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故事的中心已经从小巫师们对魔法学校最初的好奇转成了面对更多的人生挑战。阿方索仍旧以一种广告似的快速叙事手法拍摄影片,将这个系列电影的风格从轻送热闹转向了华丽成熟。这种激进派的做法让不少哈迷不太适应,现在看来,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导演迈克·纽维尔将回到叙事和刻画人物的路线上来——这种做法和罗琳从“凤凰社”的杂乱回归到“混血王子”的平时如出一辙。 编辑摘要

欧洲历史上著名暗杀者有哪些?

【1】最肮脏的刺杀:荷兰国父悲歌

1568年的捣毁圣像运动揭开了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独立的序幕。在这场运动中,荷兰当时最大的贵族——威廉·奥伦治(奥伦治亲王)的向背举足轻重,就阶级情感来说,他受过西班牙前国王卡洛斯的厚恩;就民族感情来说,身边荷兰人民的呐喊和鲜血又使他寝食难安。一度摇摆不定的他,最终终于同荷兰人民站到了一起,走上了反抗当时最强大的帝国——西班牙帝国的不归路。

从此,他成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眼中钉、肉中刺,成为全国头号通缉犯。菲利浦二世悬赏巨额赏金要他的人头。

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奥伦治亲王领导下的荷兰独立力量在尼德兰北方站稳了脚跟。荷兰各省准备在1584年7月12日拥戴德高望重的他为国王。但在大喜日子到来之前两天,悲剧发生了。

7月10日,奥伦治亲王与雷瓦登市长共进午餐后,正在闲谈中,侍卫上来报告说:“巴尔塔萨已经办好了护照等一切手续,特来领取几封亲王写给法国公使的信件。”

巴尔塔萨是个法国人,职务是为亲王往法国传递信息的驿使,刚刚到亲王椹做事不久。

当奥伦治亲王走下楼梯时,已经隐藏在楼梯口旁一个圆柱后面的巴尔塔萨,突然向亲王猛扑过去,举起手枪开了三枪,枪枪打在亲王的要害处,一代伟人就此倒下,永远没有起来了。

刺客赶忙逃跑,但在门口正好踏到一堆狗屎滑倒在地,当场被活捉。他供出自己是菲利浦二世派来的奸细,刺杀亲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赢得菲利浦二世的巨额赏金和爵位。最后,他在受到烙铁、刀刮等酷刑之后被斩首。

奥伦治亲王的子孙继承了他荷兰执政的位置,最终赢得了荷兰独立,并成为荷兰时代析袭的王室。

【2】最意外的刺杀:整个法兰西在哭泣

16世纪是法国在向一个成熟的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的艰难时期。刚刚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又陷入了天主教和新教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纠纷之中。在当时整个欧洲的宗教冲突之中,形势最复杂的是法国,因为天主教和新教力量势均力敌。自1572年“恐怖的圣巴托罗缪之夜”以来,法国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和骚乱之中,在此后连续有两个国王遇刺身亡,其中亨利三世是因为背叛了自己的天主教阵营,转而同情甚至帮助新教而被一个狂热分子刺杀,而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的遇刺身亡,则更为出人意料。

亨利四世原是法国南边境一个叫纳瓦拉的小邦的国王,为新教徒。因亨利三世无嗣而亡,作为后者远亲的亨利四世得以继承王位。当时法国处于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之中,亨利四世亲自上阵厮杀,显示了极好的军事才能。但真正显示亨利四世的伟大人格的是1593年,鉴于法国天主教徒占多数的现实,亨利四世毅然宣布自己改信天主教,接着在1598年宣布“南特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承认新教的信仰自由和应有地位。“南特法令”是西方最早体现宗教宽容精神的杰作,最终给法国带来了和平。此后亨利四世致力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卓有成效。

1610年的一天,亨利四世去探望大臣苏利途中经过一条狭隘的街道,前面两辆车相撞堵塞了交通,国王的车右轮又陷在沟里。这时,国王的车正好停在一个店铺门前,而店铺的招牌上画着一支箭射穿一颗戴着王冠的心。尾随在后面的一个叫拉伟拉克的疯子,或许从中受到某种启示,脚踏车猛然向国王刺去,国王大声呼喊“我被刺啦”!而在这时,拉伟拉克又刺了第二刀,随后被当场被捉,他也没想逃跑。

拉伟拉克据说是个疯子,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时刻在困扰着他,那就是行刺国王,人们还给这种病起了名字,叫弑君病。

后来,安娜王后(亨利四世的儿媳)辅助未成年的路易十四时,曾对他说,要学你的祖父(亨利四世),不要学你的父亲(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问为什么,安娜说,亨利四世去世时,大家都哭;而路易十三去世时,大家都笑。不错,法国历史上的明君很多,有查理曼大帝、路易十四、拿破仑等,但像亨利四世这样在功业上和人格上都无可指责的,只有他一人。

【3】最浪漫的刺杀:化装舞会上的黑手

当今的瑞典,在外人眼中无异于世外桃源,以高收入、搞福利、高文明闻名于世。然而你是否知道,瑞典历史上也有过贪污成风、秩序混乱的时代,那是在18世纪中期,瑞典在遭受了北方战争失败的重创之后,贵族乘机夺权,进入了所谓的“自由时代”。

1772年,受制于贵族统治多年的古斯塔夫三世(1771~1792年在位),利用贵族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僧侣、市民、平民三个阶级对贵族的不满,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解散了国务会议,恢复了专制王权。就这个角度来说,他倒也算一代雄主。

但他在夺取权力之后,却不但未能解决国内的财政危机,反而冒险挑起与俄国的战争,结果损失惨重,国内大批军官哗变。他的生活也十分奢华,他迷恋话剧,被后人称为“天才演员”。

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下化装舞会。化装舞会是欧洲宫廷中十分流行的一种娱乐,就是在舞会中戴上假面具,把自己化装成神仙、鬼怪等,这样就有利于毫无拘束地投入到舞会中去。

1792年3月16日,古斯塔夫三世准备参加晚上的化装舞会。有人向他告密说,据可靠消息,晚上有人要向他下毒手,古斯塔夫三世听了哈哈大笑,因为类似的谣言他已听过不下几十次,还不都是空穴来风。当天晚上当舞会进行到高潮时,突然有个人从背后向国王开了一枪。舞会顿时惨叫阵阵,乱成一团。凶手乘乱逃跑,但没跑出多远便被抓获。

凶手是一个叫安斯特洛姆的御林军队长,而他的后台是当时的大贵族——皮萨琳将军。古斯塔夫三世抑制贵族阶层的政策使贵族中有不少人对他切齿痛恨,加上对他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不满,使他周围形成了一个要除去他的集团。

13天后,古斯塔夫三世医治无效去世,临终前留下两句话:“杀他的是法国的雅各宾派,宽恕杀他的人。”但凶手被镣铐示众之后连抽三天的鞭刑,最后砍头分尸投入海中。

【4】最惨烈的刺杀:西班牙国王婚礼血案

1808年拿破仑对西班牙的入侵,挑起了蕴藏在西班牙人民心中的激情,西班牙从18世纪一个死气沉沉的角落,变成了19世纪欧洲中革命次数最多、最激烈的国家。斐迪南七世依靠人民复国,最终却背叛并镇压人民的卑鄙行径,使西班牙王室一度成了众矢之的。在他儿女伊莎贝尔二世时期,反抗达到高峰,她在位期间,总共改组了41次政府,颁布了7部宪法,各地政治势力发起了15次暴动,她本人也遭受了两次未遂刺杀。1868年,她在一次政变中被迫流亡国外。

后来,伊莎贝尔二世的儿子阿方索十二世回国复位,西班牙的局势平静了一段时间,直到他的儿子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年在位)时期。

阿方索十三世还是一个胎儿的时候,他的父王就因病逝去,他一出生就成为国王(这样的例子,在欧洲黎上只有两例),长大后成为一位任性而热情的一国之主。19岁的时候,对英国的一次访问,使他迷上了“欧洲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维多利亚·欧亨尼娅可能带有英国王室的家族病——血友病的致病因子,他们的婚约在西班牙遭到强烈反对,但最后,他终于说服了他的母亲——有“德行夫人”之称的太后克里斯蒂娜。

据说,欧亨尼娅的教母曾赠给她一串珍珠项链,但同时嘱咐她在婚礼时不要戴上,因为很久以前一位吉卜赛女巫曾经预言,如果新娘戴上这串项链,她日后将流出如珍珠那么多的眼泪,但欧亨尼娅将之当作童话,在婚礼上戴上了那串神秘的项链。

婚礼在1906年5月31日进行。当队伍行至狭窄的马约尔大街时,从一栋楼上上掉下来一束鲜花,花中藏有一颗炸弹,在新郎和新娘的御用马车前爆炸了,一时间烟尘四起,血肉横飞。这场惨剧,总共造成22人死亡,70多人受伤,不过国王和王后幸运地从血肉堆里逃出生天。吉卜赛女巫的预言应验了,这只是这对新人一生厄运的开端,他们即将面对的,是西班牙最动荡的岁月……

行刺者叫莫拉尔,是一位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在惨案发生前的一天,曾有人看见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楼上抛东西下来,以为他有神经病,并不在意。原来他是为了测算物体到达地面的准确时间。后来,他在即将被逮捕的时候自杀身亡。

【5】最冷酷的刺杀:葡萄牙君主制的覆灭

在西班牙王室血案发生后两年,即1908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另一个国家——葡萄牙发生了一宗对历史影响更大的刺杀事件。

19世纪末,葡萄牙的共和派与失意王党分子、共济会站在一起,谋求颠覆葡萄牙王室的统治。

葡萄牙当时的国王卡洛斯一世(1889~1908年在位)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两件事使他丧失了民心,一是1890年,他企图将非洲的两个殖民地——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连接起来,遭英国反对,在英国武力威胁下,被迫撤军,放弃连接两个殖民地的计划,使国内不满。另一是在1906年,任命强硬派王党分子佛朗哥担任首相,而佛朗哥是个不得人心的独裁者。

1908年,卡洛斯国王和他的长子——王储路易·菲利普在王宫门前的广场上被两名共和党激进分子开枪打死(这个案件的背景从来没有被彻底查清)。他的幼子,年只18的曼努埃尔二世继承王位。此后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两年后,葡萄牙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曼努埃尔找不到任何人为他卖命,只好黯然出逃到英国。

曾经出过“征服者”阿方索、若昂大帝等杰出帝王的葡萄牙王室的统治,至此永远划上了句号,留在它背后的,只剩下一连串的叹息……

【6】最忧伤的刺杀:不曾拥有童话的茜茜公主

1848年欧洲各国革命风潮涌起,受打击最严重的当属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奥地利帝国。在这场风暴中,年轻的王子——弗朗兹·约瑟夫被推上了皇位。他没想到,他在这个宝座上一坐就是68年。

10多年后,又一场风暴到来了,在意大利统一运动和德意志统一运动中,作为守旧势力代表的奥地利一再遭到打击,被迫放弃自己的德意志定位,转而向国内的匈牙利人让步,将奥地利一院制帝国改组成奥匈帝国——一个二元制的帝国。

在欧洲历史上,奥匈帝国注定是一个倒霉的角色,它在屈辱的背景下诞生,又最终在屈辱的风暴中土崩瓦解。为了维持这么一个庞大的民族组合体,它的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成为国内各族的民族主义者。还有周边虎视眈眈的大国的公敌。其王室成员几乎个个都曾遭到过无数次未遂刺杀。

但这个帝国中最有名的却不是这个长命的皇帝,而是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来自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

茜茜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风靡欧美。15岁时代替了她的姐姐,被年轻的奥地利皇帝选中,从那一天开始,她的命运就和这个老大帝国捆在一起。茜茜喜欢作诗、骑马、游历,但她的一生一直是浸泡着泪水的。从她唯一的儿子鲁道夫自杀身亡那一天开始,她的心“实际上已经随他而去,只剩下了一个日渐衰老的躯体”。

1898年,茜茜到日内瓦旅游。9月10日中午她准备乘船离开。当她带着伺者向码头走去时,一个埋伏在那里的名叫卢切尼人猛然拔出锥子,对着她的胸部戳去,锥子又尖又细,茜茜从地上爬了起来,自己走到船上。可是,刚一上船,她就倒了下去。身边的宫廷命妇连忙解开她的衣襟,发现胸口上有一个很小的血点。船长命令船掉头回岸,人们用担架把她抬回旅馆。在旅馆里,医生切开了皇后的肘窝动脉,血不再往外喷涌,茜茜死了。

卢切尼是一个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行刺的目的一是为了成名,二是出于无政府主义对王室的仇恨,三是源于意大利人对奥匈帝国的传统敌对情绪。

【7】影响最大的刺杀:引爆世界大战的一枪

19世纪以来,老牌封建帝国土耳其在衰落的同时,在整个欧洲民族主义浪潮影响下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也日益高涨。但一来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国家已经消失了数百年,各民族和疆界的划分十分模糊,另一方面巴尔干周围的大国环伺,把巴尔干看成是可以肆意宰割的五花肉。

这使得这个地区的形势十分复杂,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成为欧洲历次矛盾冲突的焦点地区,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

对巴尔干地区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各大国反应不一。俄罗斯以“全世界斯拉夫兄弟的保护者”自居,一向煽动和支持这个地区的民族运动。奥地利则由于自身统治下也有许多斯拉夫民族,害怕革命会燃烧到自己辖区内,而主张保持现状。英法等国则根据自身利益及具体形势的变化相机而动。到了20世纪初巴尔干各民族摆脱土耳其已成定局,奥匈帝国也一改以往的保守态度,转而积极向这个地区伸手了。

1912年和1913年,在巴尔干各国因领土划分问题引起的两次小规模战争中,塞尔维亚接连获胜。塞尔维亚国内的民族分子大为振奋,坚定了他们奋斗目标:建立一个以塞尔维亚为主导的包括南斯拉夫各民族在内的国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头号敌人就是奥匈帝国。

早在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吞并波黑地区(实际上已占领多时),此举引起了塞尔维亚的严重抗议,奥匈帝国也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局势紧张,史称“波斯尼亚危机”。后来在列强干预下,塞尔维亚被迫让步。但塞尔维亚国内的仇奥情绪却在不断扩张,不少人认为奥匈帝国下一步将要吞并塞尔维亚,用“妖魔化的奥匈”来形容此时塞尔维亚人眼中的奥国再确切不过了。

就在这种背景下,奥匈帝国老皇帝约瑟夫的侄子——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却选择了在塞尔维亚国耻日这一天出巡波斯尼亚,此举被许多塞尔维亚人认为是对塞尔维亚肆无忌惮的侮辱,而且在波斯尼亚举行的军事演习就是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的。1914年6月28日,在观看完军事演习后,斐迪南偕同妻子,坐着敞篷车,在总督和市长的陪同下前往市政厅。

当车队行到闹市中心时,埋伏在路旁的波斯尼亚青年查卜林诺维奇冲上前去,向斐迪南的汽车投掷一枚炸弹,但没有命中,只是伤了一名随从军官。斐迪南故作镇静,命令车队继续前进。在参加完市政厅的仪式后乘车返回,行驶到一个街道的拐弯处时,车速突然慢了下来。隐藏在路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疾步上前,用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弹无虚发,两枪打死了两个人。

行刺者普林西普是“青年波斯尼亚”组织的成员,这是一起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的刺杀事件。行刺后普林西普自知难逃此劫,自杀身亡。

斐迪南夫妇和普林西普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牺牲品。

后来发生的大家都很熟悉了,欧洲各国的矛盾因这一事件而激化,原本已经剑拔弩张的形势,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一个又一个的国家被卷入到战争之中,分成两大集团厮杀。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浩劫中,欧洲实际上没有获胜者。

【8】最坚定的刺杀:解放农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1814年,当亚历山大一世率领大军威风凛凛奔驰在法兰西大地上时,作为打败拿破仑的主力的沙皇俄国,其荣耀也达到了高峰。此后40年中,俄国以“神圣同盟”骨干的身份,扮演“欧洲宪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镇压了本来与己无关的匈牙利革命。

但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使沙俄从荣耀的顶端跌落到了耻辱的谷底,本来想从多年的收下败将土耳其身上再咬下一块肥肉,没想到遭遇英法两国的横加干涉,在这场战争中,沙俄的落后和腐败暴露无遗,从枪到船到路,都与应发差了一大截。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战连连败北的情况下精神崩溃服毒自杀。重振这个老大帝国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身上。

亚历山大二世明白落后的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进步的瓶颈,这个问题牵涉面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历代多少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痘敢去触动它。但历史已经将责任无可推却地放到了亚历山大二世面前,迟一天改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

1861年,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在解放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又规定全部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但赎金常常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两三倍。亚历山大本想使农奴主和农奴都感激自己,但被解放的农奴感受到最多的却是混乱和不知所措,他们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使用的实际上减少了,纷纷认为自己受骗。结果,农民的反抗斗争更加激烈,1860年农民骚动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

亚历山大二世是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事件至少有5次。1879年,新成立的激进组织民意党执行委员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组成了专门的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亚历山大成为靶子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改革遭到反感之外,俄国政治体制的落后也是重要原因,而亚历山大晚年腐化的生活看来也已经不能再推动历史的发展了。

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之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881年3月1日,沙皇的马车从冬宫出来转过街角,早已埋伏在那里的罗斯萨柯夫冲上前投出一枚炸弹,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了一劫,他从马车钻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枚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之中,行刺者叫格里涅维茨基,他本人也被炸死。

当天下午,亚历山大二世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原因,这也许是他当初怎么也想不到的。

法国君主列表的王位觊觎者

推翻帝制后的法国的国家元首主要是法国总统,此外还有维希政府的国家元首(1940年—1944年)、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主席(1944年—1946年)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期间的法国参议院议长(1969年和1974年)等不同称号的法国国家元首。不同的妄求者(觊觎王位者和觊觎帝位者)都自称是法国的正统君主,拒绝承认法国总统和其他法国国家元首。他们是历史上的法国君主的后裔,分属不同的集团,这些集团是: 波旁王室的后裔,自1830年起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其中一些“联合主义者”在1883年以后开始认同奥尔良党的觊觎王位者。1883年波旁王朝直系绝嗣后,正统派发生分裂,一部分转而支持奥尔良派。另一部分最保守的正统派则转而同西班牙的卡洛斯派合流(西班牙波旁王朝始祖腓力五世是路易十四的孙子,同法国波旁家族直系的血缘关系比奥尔良家族更近),拥立西班牙王位觊觎者卡洛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叔叔,不承认女性有王位继承权)之子唐·胡安为“法国、纳瓦拉、西班牙和耶路撒冷国王”,称“让三世”。1936年,卡洛斯派末代僭主阿方索·卡洛斯(“法王查理十二世”)去世,无男嗣,这部分正统派于是又转而拥护刚刚退位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为“法王阿尔方斯一世”。在阿方索十三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因与平民结婚而失去王位继承权,次子海梅是聋哑人,三子唐·胡安成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其长子是今日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但法国正统派强调“长幼有序”,因此拥立海梅为“法王查理六世”。这一派如今的领袖是海梅的孙子,安茹公爵“路易二十世”。

正统派王位觊觎者(自1830年起) 查理十世(1830-1836),波旁王朝退位国王,路易十六及路易十八之弟 路易十九世(1836-1844),路易-安托瓦,查理十世之子,昂古莱姆公爵 亨利五世(1844-1883),尚博尔伯爵,路易-安托瓦之子 让三世(1883-1887),西班牙名唐·胡安,蒙提逊伯爵,西班牙波旁王朝国王费尔南德七世之侄,王位觊觎者卡洛斯(卡洛斯五世)之子 查理十一世(1887-1909),西班牙名卡洛斯,马德里公爵,唐·胡安之子 雅克一世(1909-1931),西班牙名海梅,马德里公爵,卡洛斯之子 查理十二世(1831-1936),西班牙名阿方索·卡洛斯,圣海梅公爵,唐·胡安之子,雅克一世之叔父 阿尔方斯一世(1936-1941),西班牙退位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德七世之女伊莎贝尔二世的孙子,雅克一世的远房堂兄弟 亨利六世(1941-1975),西班牙名海梅·恩里克,塞戈维亚公爵,阿方索十三世次子 阿尔方斯二世(1975-1989),西班牙名阿方索,安茹公爵,海梅长子 路易二十世(1989-),路易斯·阿方索,安茹公爵,阿方索长子,外祖母是佛朗哥之独生女 法皇拿破仑一世和他兄弟的后裔(包括法皇拿破仑三世的后裔),1815年至1852年以及1870年以后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

波拿巴派帝位觊觎者(1815-1852) 拿破仑二世(1815-1832),拿破仑一世独子,罗马王,利希施塔特公爵 约瑟夫·波拿巴(1832-1844),拿破仑一世长兄,曾为西班牙国王 路易·波拿巴(1844-1846),拿破仑一世之弟,曾为荷兰国王 拿破仑三世(1846-1852,1870-1873),路易·波拿巴之子,1852-1870为“法兰西人皇帝” 波拿巴派帝位觊觎者(1873年以后) 拿破仑四世(1873-1879),拿破仑·欧仁,拿破仑三世之皇储和唯一之合法子嗣 拿破仑·约瑟夫·夏尔·保罗·波拿巴(1879-1891),热罗姆·波拿巴之子。拿破仑·欧仁将其排除在帝位继承顺序之外,引起波拿巴党的激烈争论 拿破仑五世(1879-1926),拿破仑·维克托·热罗姆·弗雷德里克·波拿巴,拿破仑·约瑟夫之子。1879-1891年期间与其父同时宣布对法兰西帝位的主张 拿破仑六世(1926-1997),路易·热罗姆·维克托·埃曼努埃尔·利奥波德·玛丽·波拿巴,拿破仑·维克托之子 拿破仑七世(1997-),夏尔·玛丽·热罗姆·维克托·拿破仑·波拿巴,路易·热罗姆之子 英国君主自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三世开始自称“法国国王”,其旁系、斯图亚特王朝的英王詹姆斯二世(亦即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七世)及其后裔在光荣革命后流亡海外,继续自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的国王”。

西班牙的历代国王

1、费尔南多五世(Fernando II;即费尔南多二世)1475年1月15日—1504年11月26日 与妻子伊莎贝尔一世共治。

2、伊莎贝尔一世(Isabella I)1474年12月11日—1504年11月26日 与丈夫费尔南多五世共治。

3、胡安娜(Juana)1504年11月16日—1555年4月12日 1504年到1506年与丈夫腓力一世共治。1516年到1555年与儿子卡洛斯一世共治。

4、腓力一世(Philip I)1505年11月26日—1506年9月25日 1504年到1506年与妻子胡安娜共治。

5、卡洛斯一世(Carlos I)1516年3月14日—1556年1月16日 1516年到1555年与母亲胡安娜共治。

6、腓力二世(Felipe II)1556年1月16日—1598年9月13日。

7、腓力三世(Felipe III)1598年9月13日—1621年3月31日。

8、腓力四世(Felipe IV)1621年3月31日—1665年9月17日。

9、卡洛斯二世(Carlos II)1665年9月17日—1700年11月1日。

10、卡洛斯大公(Archiduque Carlos;即查理六世)1703年9月12日—1715年7月2日(有争议觊觎者)。

11、腓力五世(Felipe V)1700年11月16日—1724年1月14日。

12、路易一世(Luis I)1724年1月14日—1724年8月31日。

13、腓力五世(Felipe V)1724年9月6日—1746年7月9日。

14、费尔南多六世(Fernando VI)1746年7月9日—1759年8月10日。

15、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59年8月10日—1788年12月14日。

16、卡洛斯四世(Carlos IV)1788年12月14日—1808年3月19日。

17、费尔南多七世(Fernando VII)1808年3月19日—1808年5月6日。

18、约瑟夫·波拿巴(José I)1808年6月6日—1813年12月11日。

19、费尔南多七世(Fernando VII)1813年12月11日—1833年9月29日。

20、伊莎贝尔二世(Isabel II)1833年9月29日—1868年9月30日 1846年到1868年与丈夫弗朗西斯科一世共治。

21、阿玛迪奥一世(Amadeo I)1870年11月16日—1873年2月11日。

22、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 XII)1874年12月29日—1885年11月25日。

23、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1886年5月17日—1931年4月13日。

24、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1975年11月22日—2014年6月19日。

25、费利佩六世(Felipe VI)2014年6月19日—今。

扩展资料

西班牙王室的血统起源于5世纪的西哥特王国,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

西班牙王室只计算王室父系血统的情况下,其王室父系祖先Robert of Hesbaye (770-807),他的后代为“欧洲第一家族”法国王室卡佩家族的分支波旁家族。

现今国王费利佩六世一世即波旁家族成员,是Robert of Hesbaye父系血统的直系后代,在只计算父系血统王室中,世界上现存最长父系王室中排在第二位在日本菊花王朝之后。

西班牙阿拉贡地区出生的“天主教国王” 费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看中了哥伦布征服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他们也想借助哥伦布,让他为西班牙在海外寻找一个新世界。

于是,他们于1492年资助哥伦布探险。哥伦布不负重托发现了美洲,新世界几乎无穷无尽的金银使西班牙暴富起来。拥有了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等巨额财富,西班牙也几乎拥有了整个世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班牙国王

哥伦布 时期的 西班牙王后 是谁?

我觉得,还是应该说,赞助哥伦布第一次航海的是伊莎贝拉女王。

因为:

1、1492年1月,三次召见了哥伦布的是伊莎贝拉女王。

2、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的是伊莎贝拉女王。

3、授予哥伦布海军大元帅任命状的是伊莎贝拉女王。

4、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走的三艘帆船是伊莎贝拉女王赞助的。

伊拉贝拉和斐迪南虽然是夫妻,但他们的政治关系不能用中国的王与后的关系来比照。

在1492年,他们分别代表两个国家。伊莎贝拉一世是卡斯蒂利亚的国王,费迪南二世是阿拉贡的国王。他们是两个国家的国王之间的联姻。

注:当时西班牙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统一国家,而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是这片土地上两个主要的国家,当时他们刚好打败了一个共同的敌国—格拉纳达。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西班牙是在1515年纳瓦拉被打败并入西班牙时才形成。

伊莎贝拉之所以称为女王而不是王后,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王后,其地位是因为嫁给国王而取得的,其政治权力来源于与国王的婚姻关系。而伊莎贝拉的王位并不是因为嫁给斐迪南而获得的,是从其哥哥恩里克四世手里继承并经国民拥戴而取得的。

而在1558年卡洛斯一世的统治结束,卡斯蒂利亚并入统一的西班牙。

所以当时的所谓西班牙王后是卡斯蒂利亚国王伊莎贝拉一世 。

西班牙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是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结婚后,联合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三大强权——莱昂、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才有实力统一西班牙。

可看可不看的历史资料,对上边有疑问的看这段:

在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代,今日西班牙是当时帝国辖下的一个行省(Hispania),这些土地是在凯撒出征高卢期间并入罗马的同执领域。其后西班牙陷入松散的封建状态,多个王国、公国、领主和军阀共存,直至摩尔人才有能力再次统一。查理曼大帝曾欲兼并西班牙入法兰克帝国但不成功,其侄子罗兰更因再次发动远征而送命。西班牙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是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结婚后,联合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三大强权——莱昂、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才有实力统一西班牙。

正式而言,西班牙一字“España”,直至1837年,才正式出现在波旁君主的头衔上。当时在位的伊莎贝拉二世,决定用“西班牙”取代她原有的冗长头衔“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等地的女王”。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西班牙”在拉丁文字里是个众数词——“Reina de las Españas”。直到1874年,西班牙才以单数名词出现在西班牙王室的头衔上。但以西班牙“Hispania”作为王国之名的提法,早在16世纪前已经出现。在腓力二世年间所铸造的钱币上便用了拉丁文“rex Hispaniarum(西班牙的国王)”取代正式而冗长的头衔。“西班牙”确切出现的日子固然无法确定,但以下四个时间点可以被视为西班牙统一王国的开始:

1479年,卡斯蒂利亚王夫斐迪南继承其父的阿拉贡王位,自此西班牙归于单一家族的统治

1516年,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继承外公的阿拉贡王位,并在卡斯蒂利亚取得国王称号,与自己母亲共治。据云在墨西哥曾铸造刻有“西班牙及印度国王卡洛斯和胡安娜 (Carolus et Johana, reges Hispaniarum et Indiarum)”的钱币。

1555年,胡安娜女王驾崩,查理五世成为卡斯蒂利亚唯一的国王。此时,西班牙仍未正式统一,葡萄牙为一独立国。

1580年,葡萄牙出现王位继承危机。查理五世之子,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腓力二世获得葡萄牙王冠。此时,有人认为,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等王国是以单一的西班牙王国的身分和葡萄牙王国组成共主邦联。而在其后1640年,葡萄牙脱离该共主邦联,另立布拉干萨家族为王。其他王国便以西班牙的名义,继续归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但西班牙仍未统一,仍是以若干王国的共主邦联形式存在。

由此,西班牙历任君主的签名,都不会用到自己任何头衔,往往只是一句,“我,即国王(Yo El Rey)”或“我,即女王 (Yo La Reina)”而已

卡斯蒂利亚是中世纪西班牙土地上4个主要的基督教国家之一。它是从统一的阿斯图里亚斯—莱昂—纳瓦拉国家分裂出来的。纳瓦拉国王桑乔大帝兼领了半岛上的所有西班牙人国家,但随即又把它分封给诸子,因此卡斯蒂利亚国王们的排序是沿自莱昂国王的排序。卡斯蒂利亚的女继承人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王国的继承者斐迪南二世结婚,两国从此合并。这两个国家形成了今天西班牙的主体。

PS:

通俗点的一个故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园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从小喜欢学地理,少年时期,偶然读到一本书,上面讲整个地球是圆形的。他就大胆地设想,向西航行也许可以到达东方的国家。

公元1476年,24岁的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建议,向西环行探索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当时,许多有学问的教授和哲学家,都讥笑这位大胆的年轻人,说他向西方行驶,只能掉进地球边缘的深渊,而企图到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简直是傻子说的疯话。

哥伦布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可是,没有当局的支持,自己一无船,二无钱,是没法实现这个计划的。1485年,他移居西班牙,继续宣传西行主张,罗马教皇知道他有这种大志,并且已经等了十几年,就怂恿西班牙的王后,请她帮助哥伦布。教皇送给哥伦布65元钱,作为去见王后的路费。哥伦布用这点钱买了一套衣服、一匹驴,一路上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全靠乞讨过日子。

西班牙王后和统治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了哥伦布三只船,但没有水手,谁都不愿去冒险。哥伦布没有办法,就跑到海边去拉住几个人,先是哀求,后是说服,要他们答应一起去。他又请王后释放狱中的死囚,答应他们如果航海成功,就给他们自由。

1492年8月3日,42岁的哥伦布终于领着87名水手,分乘三只船从巴罗斯港出航了。他们同惊涛骇浪搏斗,经历了千难万险,横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屿。之后,哥伦布又率领船队分别于1493年、1498年、1502年三次西航,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等岛屿以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等地方。当时他误认为这就是亚洲,直到他去世时,还不知道这是一个从未被人知晓的“新大陆”。所以,加勒比海一些岛屿至今还被称为西印度群岛。

偌大一个美洲,在当时还不为世人所知。所以,人们称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哥伦布虽然没有绕地球一周,但他勇于开辟新航路的探险精神,几百年来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是一份西班牙君主的列表。严格来说,是现代定义下统一的西班牙的君主列表,此前在现今西班牙乃至葡萄牙领土上的君主国统治者,请参看下面的列表:

西哥特君主列表

科尔多瓦统治者列表

格拉纳达统治者列表

阿斯图里亚斯君主列表

莱昂君主列表

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

阿拉贡君主列表

纳瓦拉君主列表

上述各系王室,最终在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联姻中得以统一。自此,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形式上是两个独立王国,实际上是一个共主邦联,受同一政府所统治。其后斐迪南二世征服纳瓦拉的南半部,并将其并入西班牙。伊莎贝拉一世去世后,她将卡斯蒂利亚交予其女儿胡安娜。但由于胡安娜的精神失常,其父斐迪南二世最初获得摄政权,但其夫美男子腓力在卡斯蒂利亚贵族支持下与斐迪南二世争夺摄政权。但腓力很快病故,斐迪南得以继续摄政至1516年时逝世。其后胡安娜之子,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继承阿拉贡的王位和卡斯蒂利亚的摄政权,得到“卡斯蒂利亚国王”的称号,自此两国王位便以共主邦联的形式契合下来。

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

费尔南·冈萨雷斯 923年 - 970年

加西亚·费尔南德斯 970年-995年

桑乔·加西亚 995年-1017年

加西亚·桑切斯 1017年-1029年

莫内阿东娜·埃尔比拉 1029年-1032年 她嫁给了纳瓦拉国王桑乔·加尔塞斯,使卡斯蒂利亚伯国被纳瓦拉兼并

卡斯蒂利亚国王(往往兼任莱昂国王)

桑乔·加尔塞斯三世 1000年-1035年

斐迪南一世 1035年-1065年

桑乔二世 1065年-1072年

阿方索六世 1072年-1073年

乌拉卡 1109年-1126年

阿方索七世 1126年-1157年

桑乔三世 1157年-1158年

(高贵的)阿方索八世 1158年-1214年

恩里克一世 1214年-1217年

贝伦加利亚 1217年

斐迪南三世 1217年-1252年

阿方索十世 1252年-1284年

桑乔四世 1284年-1295年

斐迪南四世 1295年-1312年

阿方索十一世 1312年-1350年

佩德罗一世 1350年-1369年

恩里克二世 1369年-1379年

胡安一世 1379年-1390年

恩里克三世 1390年-1406年

胡安二世 1406年-1454年

恩里克四世 1454年-1474年

伊莎贝拉一世 1474年-1504年

斐迪南五世 1474年-1504年

疯女胡安娜 1504年-1506年

腓力一世 1506年

卡洛斯一世 1506年-1558年

卡斯蒂利亚并入统一的西班牙

西班牙君主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也称:“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奥地利帝国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1864年—1867年)和今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区若干王国、公国的国王、大公与公爵。

16世纪中叶,哈布斯堡家族分裂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00年间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和意大利部分公国和1580年至1640年间统治葡萄牙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别为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他们都是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的成员。而在1700年后继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员。)

卡洛斯一世 (1516年-1556年)

腓力二世 (1556年-1598年)

腓力三世 (1598年-1621年)

腓力四世 (1621年-1665年)

卡洛斯二世 (1665年-1700年)

波旁王朝(西班牙波旁王朝(西班牙语: Dinastía Borbón de España)源于法国的波旁王朝,自1700年至今断断续续统治西班牙。其分支亦曾统治过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等位于今日意大利境内的领地。自1964年至今统治卢森堡的波旁-帕尔玛家族也是西班牙波旁王室的分支。)

腓力五世 (1700年-1724年)

路易斯一世 (1724年1月14日-8月31日)

腓力五世 (1724年-1746年),复位

斐迪南六世 (1746年-1759年)

卡洛斯三世 (1759年-1788年)

卡洛斯四世 (1788年-1808年)

斐迪南七世 (1808年3月19日-5月6日)

卡洛斯四世 (1808年5月6日),复位

波拿巴王朝

何塞一世 (1808年-1813年)

波旁王朝

斐迪南七世 (1813年-1833年)

伊莎贝拉二世 (1833年-1868年)

萨伏依王朝

阿玛迪奥一世 (1871年-1873年)

西班牙第一共和国

波旁王朝

阿方索十二世 (1874年-1885年)

阿方索十三世 (1886年-1931年)

西班牙第二共和国

佛朗哥独裁

波旁王朝

胡安三世 (由胡安·卡洛斯一世追封)

胡安·卡洛斯一世 (1975年至今)

莱昂君主列表

莱昂是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上四个主要基督教国家之一。它是从阿斯图里亚斯分离出来的王国,后来又从它分离出卡斯蒂利亚王国。莱昂与卡斯蒂利亚最终合并,成为统一的西班牙的一部分。

加西亚一世 910年-914年

奥多尼奥二世 914年-924年

弗鲁埃拉二世 924年-925年

阿方索四世(修道士) 925年-931年

拉米罗二世 931年-951年

奥多尼奥三世 950年-956年

桑乔一世 956年-958年

奥多尼奥四世 958年-960年

桑乔一世 960年-966年

拉米罗三世 967年-984年

贝尔穆多二世 982年-999年

阿方索五世 999年-1028年

贝尔穆多三世 1028年-1037年

斐迪南一世(大帝) 1037年-1065年

(勇敢的)阿方索六世 1065年-1109年

乌拉尔卡 1109年-1126年

阿方索七世 1126年-1157年

斐迪南二世 1157年-1188年

阿方索九世 1188年-1230年

斐迪南三世 1230年-1252年

(英明的)阿方索十世 1252年-1284年

(勇敢的)桑乔四世 1284年-1295年

斐迪南四世 1295年-1312年

阿方索十一世 1312年-1350年

(残忍的)佩德罗一世 1350年-1369年

恩里克二世 1369年-1379年

胡安一世 1379年-1390年

恩里克三世 1390年-1406年

胡安二世 1406年-1454年

(无能的)恩里克四世 1454年-1474年

伊莎贝拉一世 1474年-1504年

斐迪南五世 1474年-1504年

疯女胡安娜 1504年-1506年

腓力一世 1506年

卡洛斯一世 1506年-1558年

莱昂与卡斯蒂利亚一起并入统一的西班牙

阿斯图里亚斯君主列表

阿斯图里亚斯是西哥特王国灭亡后在西班牙兴起的第一个基督教王国,它的王室是西哥特王国的后裔。阿斯图里亚斯后来分裂成莱昂和卡斯蒂利亚等几个部分。

佩拉约 -- 718年-737年

法维利亚 -- 737年-739年

阿方索一世(天主教徒) -- 739年-757年

弗鲁埃拉一世 -- 757年-768年

Aurelio -- 768年-774年

Silo -- 774年-783年

Mauregato the Usurper -- 783年-788年

贝尔穆多一世 -- 788-791

(纯洁的)阿方索二世 -- 791年-842年

拉米罗一世 -- 842年-850年

奥多尼奥一世 -- 850年-866年

阿方索三世(大帝) -- 866年-910年

西方国家有严格的血统继承法,王室大公之间经常联姻所以血统很杂,很多孩子还从叔叔,伯父,兄弟,母亲继承不同的王位和称号成为国王或并立为国王。有的女孩以婚姻来说是王后但同时以继承来讲是女王或女大公,有自己独立的领导权。

阿方索十三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阿方索十三世银币价格、阿方索十三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